有人说,双十一早就变质了,破亿、破十亿、破百亿的速度每年都在刷新,但归根结底,拥有和需要这个节日的,除了平台,只有需要借此完成品牌营销的巨头商家们。
在双十一购物节中,大商家争销量、小商家陪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让很多参与的中小商家感到焦虑和苦恼。
01
双十一边缘人
今年的双十一多了三天,除了11月11日之外,11月1日到3日也是售卖期。对于商家来说,有了更多的销售机会;对用户来说,也能提前10天就买到折扣商品。
站在淘宝、天猫平台的立场来看,这种调整对中小商家有利。因为在短时间内,大店铺的售后服务、营销策略和导流能力,无疑都占据绝对优势。把时间拉长,中小商家才有错位竞争的机会。
双十一扩容表面上是售卖时间的叠加,但实际还有以用户和时间为几点的流量池扩容,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小商家,不必陷入与实力雄厚的大品牌在短时间内拼刺刀,备货、客服、物流和库存等环节的压力,都能得到适度缓解。
而这些变化,也意味着淘系政策对小卖家的扶持,正在一步步扩大。大商家争销量,小商家陪跑的标签,或许会被阿里逐渐撕掉,这也必定会打开双十一的新空间。
对于中小商家来说,双十一是必须参与的。从往年的结果来看,双十一奠定了一家店铺下一年的销售水平。如果双十一期间不陪着大家一起去赔本赚吆喝,天猫分给店铺的流量就会变少。
如今阿里的流量越来越成熟,绝大部分的商家和机构已经不太可能从自然流量中获得成长的机会,只能在平台上购买资源,从而获得被推荐的机会。
近几年,流量中心化的情况也愈发明显,双十一期间,用户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