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布的这篇文章,我看到有一句说的不严谨,今天重新发。还没来得及看的,往下翻!!!
一听到息肉,不免让人联想到癌症而担忧,到底该不该切?其实根据息肉的类型不同,临床治疗也不一样。
临床诊断主要通过超声或CT检查,有时需透过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才能决定是否需要切除。
少数患者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极个别病例,可引起阻塞性*疸、无结石性胆囊炎、胆道出血、胰腺炎等。
只是,息肉一定是恶性的吗?一定要切吗?切了后是否会再长?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lesionsofgallbladder,PLG)是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壁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由于胆囊息肉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隆起性病变”,是术前形态学和影像学诊断的概念,较为实用。
从病理学的角度主要包括胆囊息肉和胆囊腺瘤两种,前者是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和胆囊腺肌增生症等,后者为肿瘤性息肉,可恶变。
其实大部分与遣传有关,或者是因为基因突变,以及受到生活环境,饮食的影响而生成,通常只要一开始长,日后可能会持续长下去。
胆囊息肉因为没有症状,因此多数是在健康检查时(可能有右上腹压痛)或因其他原因被发现,也就是说,超声波检查是发现胆囊息肉的利器,许多没有症状的息肉会因此现形。
只有少数胆囊息肉患者会有类似胆结石的症状,例如腹痛(右上腹疼痛)等。
造成胆囊息肉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胆囊黏膜增生或胆固醇堆积,大部分的胆囊息肉是良性的病变,这种病变通常小于1公分。超过1公分的息肉有恶变的风险,一般建议切除。
小于1公分的胆囊息肉,很难区分是良性或恶性,但如果是恶性的话,息肉会慢慢变大,因此,临床上通常建议一旦发现胆囊息肉就要定期追踪,若无增大的趋势,就可与它和平共处。
由于胆囊属于囊状物,含有胆汁,一旦被打开后是无法缝合完全,最后会造成胆汁外漏而对腹腔造成困扰,因此,当胆囊息肉超过1公分以上且合并有其他病症或有潜在性危险,必须处理时,临床上的治疗准则为以手术切除胆囊,比较安全。
对于难以区分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病变,帮助确诊的方法有:
1常规超声加彩色多普勒超声或声学血管造影检查
2内镜超声(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检查
3CT增强扫描
4超声导引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
外科治疗指征:
1.胆囊多发息肉样病变,多为胆固醇息肉,有症状者
2.单发息肉多为胆囊腺瘤,蒂短或瘤体直径大于1cm,有恶性病变者
3.胆囊颈部息肉,影响胆囊排空者
4.胆囊息肉伴存胆囊结石者,恶性变机率增大
5.年龄大于50岁的病人,无恶变者仅作胆囊切除术,已恶变者按照胆囊癌处理
声明: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学习
本文观点只代表作者,不代表本平台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至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