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蓁
原创:深眸财经(chutou)
年是体育大年。
欧洲杯比赛一轮一轮的点球大战,彻底点燃了球迷的热情。前后脚跟进的美洲杯,梅西一脚任意球直接射门,让球迷为之疯狂。
接下来还有奥运会、美网公开赛、全运会、羽毛球锦标赛等一系列体育盛事。而随着体育运动声势一起水涨船高的,还有一众体育品牌的股价。
较年年初,安踏体育(.HK)涨幅达51%,市值逼近亿港元;李宁(.HK)涨幅达72.8%,迈入亿港元的市值;而特步国际(.HK)更是涨势喜人,涨幅达到%,市值超亿港元。
(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国产体育品牌三巨头登顶历史最高价,可谓是形势一片大好,中国体育品牌赶超耐克、阿迪似乎也一下子指日可待。甚至在6月29日,安踏市值一度突破亿港元(约亿美元),超越阿迪达斯的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运动品牌。
安踏,俨然一种“国货之光”的态势。
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体育品牌是否真的站起来了呢?李宁、特步们到底服不服?从近两年的布局来看,谁能代表“国货之光”的突围方向呢?
1、安踏的崛起,离不开洋品牌
首先说安踏。
一提到安踏,就不得不提到FILA。安踏收购FILA,并将FILA运营到体量超过主品牌,已经成为了业内的经典案例。
FILA是一家意大利品牌,其大中华区业务原来在女鞋品牌百丽手中。FILA在百丽经营期间门店不足50家,而且一直都是亏损的。
年,安踏从百丽手中购入了FILA大中华区业务,成交价为6.5亿港元。
FILA虽然有百年历史,但在意大利来说,它并不是一个高端品牌。只不过安踏善于包装,将其定位为“运动时尚”,走中高端路线。
年,FILA成功实现转亏为盈,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安踏保持双位数增长;年,安踏营收突破百亿元门槛,达到当时国内体育用品公司业绩的最高点。
年,安踏首次在报表中单独披露FILA的业绩,FILA的收入为.7亿,占比43.5%。到年,FILA的收入占比继续提高至49.14%。
(数据来源:安踏年度财报)
毛利占比更是显著增加。年FILA的毛利为亿,占比55%,到了年,毛利达到亿,占比进一步提升到59%。
(数据来源:安踏年度财报)
FILA看似和安踏主品牌平分秋色,但实际上安踏已经极度依赖FILA这个“造血”机器了,FILA高达69.3%的毛利率,就比安踏主品牌赚钱能力强多了。
在安踏深度绑定FILA之下,实际上透着两大隐忧:
第一,看似国货代表的安踏,其实披着的是“洋”外衣,而这层洋外衣,还透着些许尴尬。
不管是之前的百丽还是现在的安踏,他们买的都是FILA在大中华区的业务。就像华晨宝马、上海大众一样,华晨、上汽们买的不是这个品牌,而是这个品牌在中国的经营权。
所以,安踏的FILA只是中国的FILA。FILA的布局只是在中国的布局。很显然,安踏没有权限将FILA打造成一个全球性品牌,去和耐克、阿迪达斯竞争。
第二,主品牌定位尴尬。安踏主品牌的核心一直都是“性价比”,目标对象是“在水泥地上打球的中国男孩”。但这几年,安踏主品牌的定位发生了改变,目标人群变成了Z世代和新锐白领等消费人群,产品也从“性价比”变成了“升级”和“年轻化”。
产品要升级,价格自然就水涨船高,在其官方旗舰店,一双汤普森篮球鞋卖出了元。
然而,在还没有完成品牌形象的转变之下,就率先提升价格,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并没有得到强化。这一点从安踏主品牌的开店数量就可以看出。安踏品牌店(包括安踏儿童店)在年和年分别为家和家,预计在年底,安踏品牌店缩减至—家。
与此同时,原本走中高端路线的耐克和阿迪达斯,在疫情影响之下库存直线上升,正在利用各大促销手段“甩卖”产品。这就进一步挤占了想要尝试中高端市场的安踏主品牌的生存空间。
可以说,安踏主品牌现在这条路,和李宁正在走的路不无不同。但效果却是明显的。在3月*棉事件后,受益最大的是李宁。李宁在随后的五六月实现了%的收入增长。
所以,尽管安踏一直强调主品牌要同步发展,但买买买仍然是其主基调。从下图安踏集团的品牌集合图来看,安踏已经收购了大量滑雪、棒球、自行车等细分市场的龙头品牌。
(图源:安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