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商业观察家李华
美团宣布美团APP的最新人士任命,李树斌就任美团APP部负责人。
这纸任命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李树斌的过往职业经历。从年至加入美团,其身份都为联合创办、并领导鞋品(服饰)垂直电商——好乐买的运营,好乐买采用采买制的经营模型。(承担库存风险)
所以,一个领导过在当下情况不怎么好、不知道能不能活下去的服饰电商的创业者。现在愿意加入、且被允许掌管美团的最大流量平台——美团APP。
那么,《商业观察家》认为,李树斌的加入,大概率可能基于新业务考虑,如果是已有成熟的业务,好像没必要“空降”。
而不管《商业观察家》的判断对不对,也不管美团是不是要发力服饰等百货市场。
考虑到美团的亿级用户群、超过万的日订单量。《商业观察家》认为,现在也可以展望下美团做高毛利服饰百货品类的可能性了。
一
流量属性
服饰等百货市场,体量大、利润高、能养巨头。是阿里巴巴成长起来的基石,与当下支撑阿里巴巴多元化的“造血机器”。阿里巴巴在线上百货市场建立了支配性市场地位。(相关内容可点击商业观察家早前文章《阿里巴巴的天花板在哪?》)
而在阿里巴巴之后,尽管有很多创业公司都力图进入这块市场,试图进行市场细分,比如做垂直电商等。但到目前,要么倒了,如凡客、麦考林等。要么,接近崩盘(不写名字了)。剩下的也大多活得不尴不尬,只有唯品会等通过特卖、品牌折扣角度做了一块小的细分市场,发展到现在,增长势头则也趋于停滞。
大型电商平台,如京东,在当下服饰等百货品类市场,也没有办法实现“二选一”的根本性突破。
造成这种局面,可能主要因为这些电商与阿里巴巴没有形成足够差异化。用户群、模式、成本、履约的重合度、相似度都很高。你要细分,阿里也能细分。所以,没有足够差异化、带来不了增量,也就构建不了新的消费场景。进而做不大。
美团如果要做这块市场,有可能带来什么新的价值吗?
《商业观察家》总结了美团有可能形成的几个差异点。但能不能做起来,也说不好。
一、流量属性。
美团的流量属性和频次是不太一样的。
它既是高频餐饮业务构建起来的流量平台。消费者会经常想到它,更离不开它,使用APP及交易支付的频次更高。在支付方面,它更容易让消费者打开钱包。
美团也是基于本地生活O2O服务构建起来的流量平台。消费者如想得到生活方面的便利性服务,要找服务提供方。只要是不需要消费者太专业思考、频繁去比较的领域、不需要消费者花大价钱、高单值购买的领域,消费者都有机会联想到它。
所以,美团是更贴近用户生活服务的。进而在理论上,基于同一拨用户的“衣食住行健康娱乐”的日常生活需求,美团也都是有一定延展空间与可能性,是可以去尝试延申的。
对于美团来讲,其所提供的日常生活服务越完整,用户的粘性也会越来越高。
现在,美团做了住(酒店线上预定第一大市场份额获得者)、行(做了打车和收购了共享单车摩拜)、食(餐饮是起家市场,也在往生鲜、中食方向探索)、衣(试验了到家送衣服务。)、健康(也卖药了。)、娱乐(电影、K歌、洗浴按摩等,美团都做得可以。)
而对于衣呢,它不仅是一个服务场景,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一个利润的重要来源。目前来看,“衣”在互联网领域的利润回报是最大的,直接支撑了阿里巴巴。
美团过去构建的生活服务,很多则是低毛利,及亏损的领域。
二
体量规模
美团已经积累了亿级用户、庞大的运力基础,以及超过万的日订单量水平。
这个体量之下,要铺一个业务,总会有一些可能性与机会。
其中的关键可能在于,要找到增量、差异。跟随则可能没多大机会。
三
品牌
能不能构建服饰消费场景,一大指标是,能不能培育出大量新品牌出来。
能造出新牌,说明你这有增量市场空间。阿里也是先有淘品牌,才有的天猫旗舰店。没有淘品牌之前,一家家去谈入驻,那是求人。费用高,且效率低。有了淘品牌,存量的品牌会主动找上来,拦都拦不住。
美团有没有可能造牌呢?
基于美团覆盖的用户群和模型,《商业观察家》认为,有个方向可能有尝试价值,有形成差异的可能。即设计师潮牌、低成本定制品牌。
目前来看,中国服饰设计师群体数量很多,每年光专业高等院校都能毕业N多设计师,学美术的就更多了,还有大量职业学校存在。
中国的设计师品牌也很多,但其实没有做得特别大的,生存环境还是比较艰难。
为什么做不大呢?
大致可能几个原因。1、供应不稳定。设计师品牌的销量小,拿不到优质工厂产能,也获得不了稳定供应,没有供应组货能力。包括制造、面料、信息等。所以,做出来的产品不达预期,也不够稳定。
服装的产业链很长。其中有棉花、纺纱、织布、印染、设计、打板、制衣、零售等等,很难有企业能整合整条产业链。而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又都能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服装零售。这对于设计师品牌来讲,就更难了。
2、知识产权没有保护。你做得好,也马上被人抄。
3、艺术修养等能力不够。设计的产品成不了系列、主题,支撑不了品牌。
如果是刚毕业的新人,则没有稳定性。几款卖得好不说明问题,要有稳定的市场成绩才行,否则,在服饰这个品类,即便一季产品不行,积攒的库存都能压死人。
就像足球运动员一样,新人踢一两场好球,很常见,但要长期、稳定地踢出好球,那就是“大海捞针”了。
如果说你要抄国际潮流来寻求竞争力与稳定性,大家也都在抄。但抄是最不稳定的,今年你抄得好,明年就别人抄得好。
4、渠道成本太贵。线上流量贵、线下租金贵。
5、营销等资源没有,比如小牌获得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