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后,证监会终同意了东吴基金的股权变更,海澜集团成功入局东吴基金,成为东吴基金的“二当家”。作为海澜集团旗下主力军的海澜之家,在上市三年后,年中报的现金流等数据也有下降。排头兵业绩增速下降,服饰业利润被压缩,也许,这才是海澜集团持续布局金融板块的主要原因。
近日,证监会批复的一份变更股权结果的公示再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变更股权结果显示,上海兰生集团将其持有的东吴基金30%股权转让给海澜集团有限公司,至此海澜集团终成为东吴基金的第二大股东。
兰生集团将东吴基金股权转让给海澜集团虽为旧事一桩,但是现在得到证监会的批复后使得这件旧事尘埃落定。兰生集团此前参与董事会的方式,也是仅派代表参与,并不直接参与公司具体治理。
进击的东吴基金
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的东吴基金,也许正得海澜集团之意。
在大股东东吴证券的帮扶下,东吴基金的业绩从去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起色。东吴基金去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基金业绩和基金规模等都较往年有大幅增长。
根据东吴基金母公司东吴证券年半年报显示,东吴基金实现营业收入1.41亿元,净利润为0.23亿元;年,东吴基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6亿元,净利润0.11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涨33.02%;净利润同比增幅.09%。
年,东吴基金管理的资产总规模更是达到了.06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规模.63亿元,专户资产规模.62亿元,子公司专项资产规模.81亿元。
基金业绩方面,截至年9月27日,公司旗下25只公募基金中,更是有超过20只为正收益,其中9只收益超10%,整体业绩位居全行业中等偏上水平。
对于海澜集团主营业务服饰业的小幅缩水,也许,此时入局东吴基金正是海澜集团的一根救命稻草。
略显疲态的服饰业
作为服饰业起家的海澜集团,“海澜之家”是集团旗下的一个自创品牌,除此以外,海澜集团还参股了部分银行及券商股权,年集团控股子公司凯诺科技成功上市。
而海澜之家一直是其引以为傲的收入IP,其脍炙人口的“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是睿智的选择”的广告语更是深入所有国民心中。但海澜之家作为一家上市仅三年的公司,今年的半年报却藏着些许担忧。年海澜之家的半年报显示其存货金额十分庞大。
据海澜之家发布的年半年报显示,存货量高达86.75亿元,其中,库存商品为57.92亿元。回顾往年数据,年公司存货95亿元、年86亿,都超过总资产比例的40%。而统计A股38家上市服装企业发布的年年报,期末存货总量为.96亿元,占总资产比值平均为21%。
而导致这样的结局,似乎是由其“轻资产”的模式造成的,海澜之家在疯狂扩张的同时,也在实现“千店一面”的要求,因此实际上海澜之家是在用加盟商的钱来扩张布局。在这种模式下,海澜之家将自己的产品委托给加盟商销售,而根据相关条款,加盟商本身并不承担存货滞销风险,因此存货的风险并不在加盟商身上,而是在海澜之家本身。
国金证券纺织行业高级分析师就表示,“服装企业由于要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地推出新品,所以不可能停止生产原料进口和暂停生产,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存货金额越来越大。在营收和净利润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之际,海澜之家这样的库存数据凸显公司的隐忧。”
库存一直为服饰行业最重要的健康指标,库存过高,企业流动资金会直接受到影响。如果高库存问题不解决,未来在经营方面将会出现问题。
而海澜之家的半年报中更是显示出其每股经营现金流下降明显,年每股经营现金流为0.,对比年的0.,同比下降27.77%,也许这就是资金流紧绷背后的问题。
海澜集团旗下的排头兵海澜之家稍显疲态的发展,也许正是在其想要进军金融圈最主要的目的。
从实业到金融圈
早在今年4月之前,海澜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海澜之家、江苏银行、二三四五等就已联合发起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而这一次入股东吴基金,海澜集团的金融全息图中更是添了一块基金的牌照。
此前,海澜集团更是对外投资了三十多个项目,其中包括华泰证券、广发银行、江苏银行、江阴农商行等金融企业。加上这些,海澜集团的金融板块也开始变得初具规模。
从最初的服饰企业到现在的涉足金融圈,海澜集团也许正在下一盘更大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