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明明有虫子,大便常规为何却是正常的
TUhjnbcbe - 2021/5/30 22:28:00

作者:胡志愿、何梅娣、邓建欣、邓敏贤

单位:医院

案例经过

近日,有一位年轻的妇女在检验科体液检查窗口前大声嚷嚷:“我小孩明明拉出了虫子,为什么大便常规没事!”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就像是认定了我们检验人员的粗心大意,漏掉了她所见到的虫子!

接到同事的求助报告之后,我来到窗口主动跟她点头打招呼,在默默听完她一通连环炮的抱怨之后,我也弄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位妇女的小孩子前段时间大便时拉出了虫子,作为母亲的她很担心,所以医院检查大便,没想到结果完全正常,她觉得难以置信,接受不了这样的检验结果,一时情绪激动,这就有了文章开头的这一幕。

当听到她诉说拉出的虫子是白色的、长1厘米左右线头样的小虫,而且最近小孩子喜欢用手在肛门搔痒,我心里便有底了。我从抽屉玻片盒里取出两张玻片交给她,叮嘱她回家后先将家用透明胶纸剪成长约6cm、宽约2cm的长条,等孩子晚上熟睡时或早晨排便前用准备好的透明胶纸胶面粘贴肛门周围皮肤,取下后平贴在玻片上,再将玻片交回我们重新检验。这位妇女将信将疑,但还是很听话地将玻片小心翼翼地收藏好带走。

第二天一大早,同事就告诉我昨天那位妇女将玻片带回来了。我取出一张玻片(透明胶纸粘贴区域)在显微镜下仔细寻找,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一个虫卵,虫卵呈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另一侧稍凸,形似柿核,卵壳较厚,还在另外一张玻片找到了一条虫子,如图1、图2。根据虫卵和虫体的形态特点,考虑为蛲虫虫卵和虫体。

图1蛲虫卵

图2蛲虫虫体

大便常规检查结果:

案例分析

蛲虫,学名蠕形住肠线虫,是蛔目尖尾科住肠线虫属下的动物,又叫屁股虫、线虫,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寄生于人体小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引起蛲虫病,是儿童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常在家庭和幼儿园、小学等儿童集居的群体中传播。

蛲虫成虫细小,乳白色,呈线头样,恰似一条白线,长度大约2厘米(约半寸),寄居在儿童的大肠内,有时随儿童的粪便排出,在粪便中可见无数白色小虫蠕动,这便是蛲虫。蛲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回盲部,以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多见。当人睡眠后,肛门括约肌松弛时,部分雌虫爬出肛门,在附近皮肤产卵。产卵后,雌虫多因干枯死亡,少数雌虫可由肛门蠕动移行返回肠腔。若进入阴道、子宫、输卵管、尿道或腹腔、盆腔等部位,可导致异位寄生。

因为蛲虫不在肠道内产卵,故粪便检查难有所获,有文献报道粪便中虫卵检出的阳性率为5%以下。本例患者的家属明明看见小孩拉出了白色的虫子,但大便常规却正常,其原因就是因为粪便中蛲虫卵阳性率极低。现常用肛门外虫卵检查法提高蛲虫的检出率,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

1、擦拭法

将棉拭子先置于消*生理盐水中,用时拧干,擦拭肛门周围,在滴有50%甘油溶液的载玻片上混匀后进行镜检。也可应用牙签的扁头插入有50%甘油或1%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润,然后用其刮拭肛门周围皱褶,将刮拭物用盖玻片刮下,涂在载玻片上滴50%甘油或1%氢氧化钾1滴镜检。

2、漂浮法

用棉拭子置于生理盐水中,挤干,擦拭肛门周围,然后将棉试子放入有饱和盐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使虫卵洗入盐水内,再漂浮集卵进行镜检。

3、透明胶纸粘拭法

早晨排便前用透明胶纸粘拭肛门周围皮肤,在显微镜低倍镜下检查,连续3次,阳性率可达79.4%。该法简单,适合普查时应用。

总结

蛲虫病是儿童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流行广泛,~年国家监测数据显示蛲虫感染率为6.78%,为感染率最高的土源性线虫,也是今后重点防控的一种寄生虫病[1]。

造成蛲虫感染率高居不下的原因,主要是蛲虫寄生于人体盲肠、阑尾、结肠等处,其卵产于肛门周围,在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可在皮肤和甲缝中存活10天,室内存活3周左右[2]。

其次是感染途径主要为肛-手-口自体感染和交叉异体感染,还可通过粉尘吸入或经肛门逆行入肠而感染,它特有的生物学特性成为蛲虫在集体生活儿童中极易反复感染的基础,常可通过玩具、被褥、桌椅等公共用品接触途径造成反复感染和交叉感染,而儿童的个人行为(如不良卫生习惯)在蛲虫病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致使本病存在“易治难防”的现象,防治效果难以巩固,感染人数居高不下。

蛲虫成虫寄生于肠道可造成肠粘膜损伤。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可引起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雌虫偶尔穿入肠壁深层寄生,造成出血、溃疡,甚至小脓肿,易误诊为肠壁脓肿。雌虫在肛管、肛周、会阴处移行、产卵,剌激局部皮肤,引起肛门瘙痒,皮肤搔破可继发炎症。患者常表现为烦躁不安、失眠、食欲减退、夜间磨牙、消瘦,长期反复感染,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严重者生长发育滞后,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由于蛲虫的感染受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的很大影响,因此儿童感染率显著高于成人,同时,蛲虫生活史简单、虫卵发育和传播速度快,导致了在集体生活区易于传播。有关调查结果表明,蛲虫感染与吃东西前不洗手,便后不洗手,不经常洗澡,不经常清洗肛周,不常剪指甲,喝生水、与家人混用卫生洁具等不良卫生习惯有明显的相关性。

因此,卫生宣传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根据蛲虫病传播和流行的特点,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以防止相互感染和自身重复感染。在托儿所、幼儿园和家庭应搞好环境卫生及衣被、玩具、食具的消*。对家庭和集体机构中的患者应同时接受治疗,以免相互感染。对蛲虫病流行的地区,应有计划地对儿童集居地成员进行普查普治,以彻底消灭传染源。同时应注意幼儿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夜间睡眠不安,抓屁股等现象,应及时就诊,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控制蛲虫病的流行传播,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

[1]陈颖丹,臧炜.我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现状及今后监测工作重点[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7(2):-.

[2]徐秉锟.人体寄生虫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来源:检验视界网

编辑:player审校:大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明有虫子,大便常规为何却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