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水禽当前主要流行传染病概要及防控措施
TUhjnbcbe - 2021/6/29 4:10:00
程少为预约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05703.html

原创:朱春英,当前水禽主要疫病的防控要点

编辑整理:喂扁嘴青年

1禽流感

当前,禽流感依然是威胁水禽健康的重要疫病。

1.1病原及流行特点

本病的病原是禽流感病*,有许多不同亚型,在我国水禽中感染和流行最早,也较普遍。禽流感病*的亚型有高致病性H5N1、H7N9亚型和低致病性H9N2亚型。目前,禽流感病*存在多亚型(H5、H6、H9等亚型)共存的局面,一旦发生病*变异重组,防控难度会逐渐加大。

所有的水禽对禽流感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患病或携带禽流感病*的水禽、野鸟及其他禽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禽的所有组织、器官、分泌物、排泄物、体液等均可带*,污染周围环境、空气、饲料、饮水、器具、地面等,通过饮食或直接接触而传染。野鸟跨区迁徙,可携带禽流感病*污染水域,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潜在的传染性。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每年11月至来年3、4月多发,夏季比较平和。禽舍温度过低或忽高忽低、气候干燥、雾霾、沙尘、寒流、大风以及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饲料营养不良等因素,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1.2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根据病*的致病性不同,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两种类型。

1.2.1高致病性禽流感

水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常不表现任何前驱症状就突然发病死亡,死亡率可达%。大部分病例体温升高,缩颈嗜睡,采食量减少或停食,饮欲增加。有的病禽头部皮下水肿,肿眼、流泪;呼吸啰音,咳嗽,气喘;腹泻,排出*白色或*绿色稀粪;腿、脚皮肤出血;病程稍长的患禽出现共济失调、头颈歪斜、走路摇摆甚至瘫痪。产蛋水禽产蛋率下降甚至停产,蛋的质量下降,产薄壳蛋、沙皮蛋、软壳蛋、无壳蛋。

剖检:全身皮下、脂肪出血;头部皮下胶冻样渗出物和出血点,胸腺、喉头粘膜、气管粘膜、心冠脂肪、心内膜、肠系膜脂肪、肌胃角质层下、腺胃肌胃交界处、十二指肠、小肠、直肠、泄殖腔粘膜等处出血,脑膜充血、出血,胰腺表面见大量*白色坏死斑点或出血点,产蛋水禽卵*性腹膜炎。

1.2.2低致病性禽流感

高发病率、低致死率是水禽低致病性禽流感的突出特点。病禽张口呼吸,甩鼻,流涕;眼肿,流泪,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共济失调,仰头,转圈,抽搐甚至瘫痪;蛋禽产蛋率、蛋品质下降,种禽种蛋孵化率降低;易继发大肠杆菌病和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浆膜炎、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

剖检:心冠脂肪有密集的、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心内膜出血;喉头、气管粘膜出血;肺、肝、腺胃、肌胃角质层下出血,法氏囊出血、肿胀;产蛋水禽卵泡充血、出血甚至破裂,输卵管粘膜充血、水肿,管腔中充满白色胶冻样甚至干酪样物。

1.3防控要点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控制人员及外来车辆的出入,建立严格的卫生和消*制度;避免水禽群与野鸟接触,防止水源和饲料被污染;不从疫区引进种禽和种蛋;禁止鸡、鸭、鹅等混群饲养,鸡场和水禽场应隔3km以上,且不用同一水源;做好灭蝇、灭鼠工作;加强消*工作,水禽场周围环境、地面要严格消*,饲养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消*后才能进入水禽舍。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冷应激。水禽舍内保持昼夜温差不超过3~4℃,尤其注意短时间内不可出现较大的温差变化。饲料中经常添加杜仲叶提取物及胆汁酸,可有效降低应激对水禽健康的影响。

1.3.2.2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对症治疗

在严密隔离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对症治疗,减少损失。

1.3.2.2.1中药抗病*

采用抗病*中药如板蓝根、大青叶等。板蓝根2g/只·d或大青叶3g/只·d,粉碎后拌料使用;也可用金丝桃素或*芪多糖饮水,连用4~5d。

1.3.2.2.2添加适当的抗菌药物

防止继发或混合感染大肠杆菌、支原体等,例如可在饮水中加入泰乐菌素、氟苯尼考等。

1.3.2.2.3缓解症状,抵抗应激

可在饲料添加0.18%蛋氨酸、0.05%赖氨酸,在饮水中添加0.01%维生素C或0.1%~0.2%电解多维。

2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

2.1病原及流行特点

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俗称鸭大舌头病。初步查明其病原为新型鹅细小病*。主要发生于樱桃谷商品肉鸭,番鸭、半番鸭、绿头鸭、白改鸭以及褐莱鸭,种鸭也有发生,但相对较少;发病日龄多集中在13~40日龄不等,早的可发生在5日龄前后,发病率在5%~20%,严重时可达40%以上,但死亡率低,肉鸭出栏时体重较轻;本病可垂直传播,也可水平感染。

2.2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该病以雏鸭生长发育迟缓、上下喙明显短缩、舌头外伸并肿胀、后期胫骨和翅骨易发生骨折为主要临床特征。因鸭舌突出于嘴外不能自由采食和饮水,导致生长缓慢,料肉比高,且屠宰时断腿、折翅的残鸭比例高,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并直接影响养殖效益。

雏鸭在5~6日龄时,发现精神异常,不愿活动,但大群鸭采食、精神基本正常;到10日龄左右,鸭群整齐度差,体重差别拉大,陆续出现生长速度较慢的鸭,鸭群开始出现上、下喙短缩现象;到20日龄后,鸭群中短喙和生长发育不良症状更加明显。病鸭舌突出外露、向下弯曲,僵硬,不灵活,严重影响采食和饮水。病鸭,排绿色、白色稀便,逐渐消瘦,出栏时体重较轻。

病鸭精神委顿,呼吸困难,喙部发绀,眼鼻有分泌物。仔细观察鸭群,有的行走时双脚向外岔开呈八字脚样;有的单腿跛行,站立不稳甚至卧地不起;有的趴卧在网床上不能站起;有的运动障碍,时走时停,后见蹲坐式瘫痪,濒死前角弓反张。患鸭胫骨短粗,容易骨折,屠宰脱毛时容易断腿、折翅。

剖检:病鸭舌短小、肿胀;胸腺肿大、出血,骨质疏松;肠粘膜出血、脱落,严重时在肠道中形成肠栓。

2.3防控要点

2.3.1种鸭场应加强对该病的检疫净化。

加强对孵化室、孵化器和育雏舍的消*。全场实行全进全出,出栏后彻底清粪、冲洗棚舍晾干,用2%的热火碱泼洒过道、网架等,浸泡1h后冲洗干净,晾干棚舍;进鸭前7d用0.2%次氯酸钠或0.5%的福尔马林消*泼洒消*,通风干燥;进鸭前2d用0.2%次氯酸钠或0.5%的福尔马林消*再次泼洒消*,并有效通风换气。将水桶、水线、饮水器、料盘、料线用次氯酸钠或二氯异氰尿酸钠等浸泡消*。厂区内外道路、空地用火碱、百*杀、复方戊二醛等消*,每星期消*2~3次。粪污做好防渗漏处理,并堆积发酵。

2.3.2小鹅瘟疫苗

种鸭可在40~50日龄和80~90日龄接种小鹅瘟弱*疫苗。雏鸭出壳后1日龄接种小鹅瘟弱*疫苗,或雏鸭出壳后1日龄注射小鹅瘟抗体,一星期后再注射一次。

2.3.3该病发生后可及时注射小鹅瘟抗体,1mL/只。

已经发生喙短、骨骼短粗的鸭无治疗价值;其次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1病原及流行特点

水禽坦布苏病*感染是由坦布苏病*(TMUV)引起的鸭、鹅等水禽

和鸡、鸽子等多种禽类感染的一种急性、病*性传染病,主要感染水禽。我国水禽坦布苏病*感染始发于年4月,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危害大,我国大部分省份及水禽主产区几乎全部受损。

3.1病原及流行特点

3.1.1病原

坦布苏病*属*病*科、*病*属的恩塔亚病*群。该病*抵抗力不强,不能耐受丙酮、氯仿等有机溶剂;不耐热,56℃30min即可将其灭活;但对酸较敏感,pH越低,病*的滴度下降越明显。

3.1.2流行特点

自年4~6月在我国南方浙江、江苏等水禽主产区的产蛋鸭、鹅中发现本病以后的短短半年时间内,全国15个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暴发流行,几乎波及所有水禽主产区。高发病率,低致死率。多个品种的肉鸭、肉鹅也可感染发病,10~25日龄的肉鸭和产蛋鸭的易感性更强。本病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主要发生于新种水禽,经年的种水禽很少发病。在国南方,反季节生产的水禽产蛋期主要在夏季,发病率较高;而自然产蛋的水禽秋季开产,发病率较低。本病的流行以夏季和秋季为主,冬季也有零星发生。

3.2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水禽坦布苏病*感染的主要临床特征是体温升高、减食、瘫痪、死淘率增加,产蛋水禽产蛋率下降,甚至绝产,卵泡充血出血。

3.2.1临床症状

在自然条件下,水禽坦布苏病*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3~5d,发病率高达%,但死亡率一般在1%~5%。急性感染的种禽群,发病1周左右产蛋急剧下降到5%以下,病禽蛋品质下降,产软壳蛋、砂皮蛋、畸形蛋和无蛋壳。患病初期,大群精神尚好,采食量下降,病禽体温升高,排出稀薄、绿色粪便,污染肛周被毛;接着采食量明显减少甚至食欲废绝,部分病禽行走摇摆不稳,共济失调,甚至瘫痪,双腿向后伸展,产蛋明显减少。大多数耐过的病禽于发病1周左右开始好转,2~3周才能基本恢复病前采食量,但产蛋率难以再次达到高峰。

3.2.2病理变化

剖检病禽,育成禽少有特征性病变;产蛋禽主要病变集中在卵巢,表现为卵泡萎缩、变形,卵泡膜充血、出血,蛋*破裂甚至引起卵*性腹膜炎。有时见腺胃出血,胰腺水肿出血,心冠脂肪出血,脾脏斑驳呈大理石样,有的极度肿大并破裂。

3.3防控措施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养殖环境是防控本病的根本措施。

3.3.1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3.3.1.1加强水禽场工作人员和物资的生物安全管理

增强所有场内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自觉遵守并认真实施各项生物安全制度和兽医卫生防疫措施,禁止无关人员入场,原则上谢绝参观。各种生产工具、生产资料、设备设施等物资要经常清洗消*,场内专用,严禁借出;场外运输车辆或工具不得进入生产区。

3.3.1.2加强水禽群的控制,引进健壮的雏禽

不从疫区和发病禽群引进种蛋、禽苗和种禽,引种禽群应严格遵守检疫制度。严格按照饲养管理规程,全进全出,减少禽群应激,留心禽群健康状况,做好日常管理,培育体质健壮的雏禽群,提高机体抵抗力,降低成禽易感性。禽群放牧时应注意避开疫源地、候鸟栖息地和喷洒过农药的地方,确保放牧禽群的安全。同时应根据本地疫病流行状况等必要条件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使禽群获得对特定病原的抵抗力。

3.3.1.3加强水域管理

水域是水禽饲养环境不可或缺的环境,也是许多传染病病源的自然传播途径。要保持水禽场水体清洁卫生,最好直接引用无污染的江河洁净水源,通过进水、排水系统控制水质。定期用漂白粉等对水体进行消*。

3.3.1.4加强卫生消*管理

每天要清扫禽舍与运动场,清理粪便,更换垫料,清洗料槽和水槽。禽舍每周消*一次,舍外环境每月消*一次,收集的种蛋要消*存放,工具也应定期消*。消*时要交叉、轮换使用多种消*药,如百*杀、石灰乳、漂白粉、烧碱、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等。对粪便、垫料、饲料残渣、病死禽等废弃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3.3.2免疫预防

肉用水禽,5~9日龄,每只颈部皮下注射0.3mL;种用水禽,5~9日龄首免,每只颈部皮下注射0.3mL,2周后加强免疫一次,每只颈部皮下注射0.5mL,开产前3~4周第三次免疫,每只颈部皮下注射1mL。

4痛风

痛风是由于水禽体内蛋白质代谢发生障碍所导致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本病的特征是尿酸盐和尿酸结晶沉积于内脏、输尿管、肾脏和骨关节腔等器官中,可引起高尿酸血症。临床上,以雏鹅多见。

4.1发病原因

痛风的病因复杂,不仅与饲料营养配制有关,还与药物中*、传染性疾病、饲养环境、肾脏机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其中主要以原发性尿酸生成障碍有关。

4.1.1饲料营养因素

如豆饼、鱼粉、骨肉粉、动物内脏等中的嘌呤碱代谢终产物和蛋白质,特别是核蛋白含量过高。过高的嘌呤碱代谢终产物和蛋白质含量,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尿酸,并引起肾脏功能不全,难以维持血液中尿酸的正常水平,造成高尿酸血症,多余的尿酸便以尿酸盐的形式在骨关节、软骨、胸膜、心包膜、腹膜、肠系膜甚至肾脏、肝脏、脾脏、肠道等处沉积,引起痛风

4.1.1.2饲料中维生素A含量不足

维生素A影响肾脏吸收排泄功能,使蛋白质代谢产物尿酸盐滞留体内,引起痛风。

4.1.1.3饲料中矿物质配合比例不当

可溶性钙盐如贝壳粉、石粉等含量过高,超出机体的正常吸收和排泄能力,导致钙盐在内脏或关节中沉积。

4.1.1.4饮水不足

夏季或长途运输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饮水,导致尿酸盐等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

4.1.2中*因素

药物使用不当,损伤肾脏代谢功能。如,使用磺胺类药物时没有正确添加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就会使磺胺类药物以结晶形式沉积于肾脏、输尿管等处,导致排泄障碍,引起痛风。

4.1.3传染性因素

年发生在我国的雏鹅痛风,经病*分离鉴定初步证明是由新型鹅星状病*引起的,该病*可导致雏鹅肾脏肿胀、肾功能障碍和尿酸盐沉积,从而导致痛风。

4.2临床症状

群体生长缓慢,部分形成僵禽,出现零星死亡。发病初期,萎靡不振,羽毛蓬乱,食欲不振,少食或不食,逐渐消瘦、衰弱。喙、蹼苍白、贫血。粪便稀软,有时呈白色糊状。许多患病禽腿部关节脓肿,站立不稳,触摸有热、痛感。

剖检:病禽肝肿大,瘀血;心包、气囊上有白色、豆渣样的尿酸盐沉着,有的在肝、脾、心、肠系膜等表面形成一层白色薄膜;肾肿大,表面密布白色尿酸盐斑点或形成花纹,切开见大量尿酸盐沉积,肾小管变粗;腿部关节表面和关节腔内有大量尿酸盐沉积,病重者呈石灰样沉积(养殖户反应:加大白菜等蔬菜蔬菜类比例可以有效防止鹅痛风发生)。

4.3防治措施

4.3.1调整日粮

及时发现病鹅,立即隔离饲养;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停用肉鸡肉鸭饲料,多喂青绿饲料和农副产品下脚料,日粮中添加适量多维素,尤其注意维生素A的添加,并在饮水中加入0.02%的高锰酸钾或5%的食用碱,促进体内尿酸盐排泄。检查日粮中矿物质尤其是钙磷的含量和比例,保持钙、磷比例一般为2:1。

4.3.2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鹅舍通风、干燥、清洁和良好的放牧环境,避免氨等有害气体的危害,不用或少用对肾脏功能有害的药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禽当前主要流行传染病概要及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