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炎症性肠病?
什么是炎症性肠病呢?炎症性肠病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它包括了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未定型的炎症性肠病。
大约有15%~20%的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为儿童,儿童的炎症性肠病并不是成人炎症性肠病的一个早期阶段,它和成人炎症性肠病有着诸多方面的一个差异。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在逐年的提高,发达国家的炎症性肠病比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更高,而在亚洲我国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要高于其它亚洲国家。
炎症性肠病的病因
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它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它包括了遗传易感因素、饮食生活习惯以及环境因素,还有精神因素以及免疫因素,在这三方面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炎症性肠病的一个发生。
炎症性肠病的分类
根据巴黎表型分类法,把炎症性肠病分为早发型炎症性肠病、迟发型炎症性肠病以及成人型炎症性肠病。早发型炎症性肠病指的是诊断时年龄<5岁,而其中一种特殊类型叫极早发炎症性肠病,指的是炎症性肠病发病时年龄<2岁的特殊人群;迟发性炎症性肠病和成人型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有比较相似的地方,但是早发型炎症性肠病会随着发展,然后有个动态变化的一个过程,其疾病特征和肠道侵犯的部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早发型炎症性肠病和迟发型炎症性肠病以及成人型炎症性肠病有着很大的一个差异。
早发型炎症性肠病特别是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主要累及的部位是结肠,而成人炎症性肠病比较累积部位多是回盲部,而更多的炎症性肠病的患儿大约有40%~50%的患者会有家族史的情况。另外,儿童炎症型肠病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广泛性的炎症病变,大约有71%的患者在后期需要手术治疗才能够得到治愈。
儿童早发型炎症性肠病的特点
儿童早发型炎症性肠病,有它独特的特点,比较多见于男性患儿;溃疡性结肠炎是最常见的类型;未定型的结肠炎比例相对更高;诊断的过程相对更加的困难,研究发现早发型炎症性肠病在后续随访的40个月内,有40%的患儿诊断会出现更改,而原先诊断为未定型的结肠炎的患儿,大部分仍无法明确类型;极早发炎症性肠病未定型结肠炎的比例也相对更高,年龄越小,诊断的困难程度也越大。
早发型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
早发型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表现非常的不特异,比如说腹痛、腹泻、直肠出血、肛周病变、发热,也可以表现为普通的这种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患者,这些症状非常的不特异,相对于12~18岁的CD或者成人CD,早发型炎症性肠病的患儿较少出现肠道的狭窄和穿孔,肠镜下显示更常见于侵犯性孤立性结节,因而便血也更容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可能是儿童炎症性肠病和成人炎症性肠病最大的一个差异。
炎症性肠病的患儿常合并有发热、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青春期发育延迟、继发性的闭经、贫血等全身表现;也有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脾的肿大、皮肤的红斑、坏疽等肠外一些临床表现;肛周的疾病如皮肤的破损,然后肛裂、肛瘘、肛周脓肿,也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上比较常见。
炎症性肠病发病具有高度的遗传倾向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具有高度的遗传倾向,一级亲属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这个结论也被一些最近发现的易感基因证实;NOD2基因和早发克罗恩病发病率有明显的相关性;6号染色体的MHC区域的P基因和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相关;早发型炎症性肠病的患儿有更明显的家族史;全基因组计划已经识别到早发型炎症性肠病患儿身上个基因位点,大部分均同时与UC与CD的一个发病风险相关;早发型炎症型肠病患儿可以见到FOXP3、IL10RB和XIAP基因缺陷;未来早发型炎症性肠病可能会有更多的突变基因被识别。
相比于成人和迟发型炎症性肠病,早发型炎症性肠病代表了这类疾病最初的病理过程,因未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遗传因素对于早发型炎症性肠病影响更大,故基因检测手段为早发型肠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依据。
炎症性肠病常用的治疗药物
儿童早发型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基本上采用了成人的治疗方案。一线的治疗主要是氨基水杨酸类的药物。
生物制剂
最常被应用于临床的细胞因子,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α、抗α4β7、抗白介素(IL)12/23抗体。单克隆抗体疗法选择是针对加剧胃肠道损伤的分子,并大大提高了IBD的治疗的水平。接受治疗的患者肠道和结肠粘膜完全愈合,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实现黏膜愈合应该是IBD治疗主要目标,它可以改善IBD患者的临床症状、疾病的复发、住院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疾病结局。
然而,尽管使用了生物制剂,IBD患者仍然会遇到多种药物耐药性阻碍黏膜的愈合,需要手术治疗。因此,对于难治性的IBD患者,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促进黏膜愈合和避免潜在的侵袭性手术至关重要。
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疗法
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疗法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正处在研发和临床实验阶段。干细胞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胚胎干细胞又叫ES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又称为iPS细胞,其它类型的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体干细胞等等。胚胎干细胞有伦理的因素影响,临床应用前景暗淡,诱导多能干细胞又称为iPS细胞,由于存在潜在的致癌性,临床应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作为干细胞的主要来源的体干细胞以及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多的这种临床应用的优势。
体干细胞在发育后广泛存在于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多向性和多分化潜能低于ES细胞以及iPS细胞;体干细胞通过细胞分裂繁殖可以自我更新,自我复制;体干细胞可以产生它们起源地方器官的每一种细胞类型;体细胞来源于成人组织,缓解了伦理上的矛盾;体干细胞不需要任何基因重组,也同样降低了治疗的致癌风险。
体干细胞可以是自体的,也可以是同种异体的,分别来自于病人以及捐献者。到目前为止已经在IBD上使用的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以及自体肠干细胞等等。
年首次报道了一例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CD的41岁女性患者,接受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随访6个月发现CD的临床表现得到缓解。年有别的科研团队用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合并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时发现,其对白血病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明显改善了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症状,从而开启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一个新方法。
有科研团队利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克罗恩病例12例,治疗结果显示均取得了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临床活动指数得到明显的改善,患者的活动指数下降。同期有别的科研团队对5例克罗恩病合并有瘘管的患者进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试验。1例因为间充质干细胞因受到细菌污染而退出试验,其余4例共8处瘘管,接受了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瘘管内局部注射治疗,随访12~30个月,6处瘘管呈完全闭合,另外两处部分闭合,流出物减少,并未见不良反应,显示间充质干细胞对克罗恩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IBD机制
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于临床来讲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体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以及脐带血中,可塑性很强,在不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成分,间充质干细胞(MSCs)提取安全方便、易于分离、纯化和体外扩增,移植后并发症少,同样也不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
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IBD的机制主要在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增强肠道上皮的修复能力,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调节肠道免疫。
造血干细胞(HSCs)移植治疗IBD机制
造血干细胞(HSCs)移植治疗IBD的机制主要是干细胞移植可以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干细胞移植可以清除胸腺中同种异体和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清除外周性自体、异基因反应性T淋巴细胞;诱导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一个免疫耐受;调节自身以及异体反应性B淋巴细胞的免疫耐受;同时大剂量免疫制剂有对原有免疫系统的一个清除作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同样可以重建免疫,达到一个免疫重建的目的。
我们期待着相关干细胞产品早日在中国上市,将我国的患者从病痛中拯救出来!
让所有人都健康的、有尊严的多活二十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