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着希波克拉底誓言,承担着来自患者视为上帝使者的期待,背负着人道主义重担,原本神圣的医生职业,而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印象中,中国医生的形象从未像今天这样歧义横生,一边倒的舆论将医生越描越黑,日益尖锐的医患关系,也让医生无所适从,事实上我们从未真正了解过这群医护人员,我们的隔阂难道真的只是医技专业方面的鸿沟?
年7月15日7:30笔者早早的来到福建医院住院部9层的小儿外科医生办公室,正常是八点上班,现在已是一番忙碌景象,这对他们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个早晨,由于事情太多,大部医院。当班的住院医生昨晚有急诊几乎一夜没睡,双眼布满了血丝却也一刻停不下来。
墙上的钟8:07,每天这个时候医生们都在开例会。站在右边中间发言的高个子是我们本期故事的主人公,小儿外科主任——李笃妙教授。这位从医三十余载的医生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故事?
在办公室的工作任务栏里,今日手术有10台,李医生说,手术最能反映医疗服务的现状,除了看专家门诊,基本每天都要做七八台手术。庞大的患者需求与相对紧缺与集中的医疗资源,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医生手术时间也只能无限延长。国外的医院进行初诊,无医院医院,而中国是无医院跑,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却每天都是人满为患。
8:25除了每周一天的专家门诊,李医生都在住院部,查房也是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带着科室的其他医生和实习医生巡房,一来了解病人每天的病情变化,二来通过临床病例将多年的医学经验传授给那些年轻的医生。李医生说,整个楼层的每张床位上的每个孩子的病情他都记得一清二楚。
被患者家属包围的李医生,面对好几个病患家属急切的重复的同时问询,他也并没有表现任何的不耐烦。然而就在一个月前李医生还被一位情绪失控的病患的奶奶煽了一巴掌。李医生露出一丝苦笑说,“应该所有主任医师的脾气都不错,肚量是被委屈撑大的。我很理解病患家属的心情,现在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把孩子看得特别重,大部分家庭承载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力,但由于医学知识和素质的不对等,沟通起来很困难。”
9:30手术前,李医生要进行长达几分钟的流水洗手,用刷子清洗掉可能残留在指缝、甲缝中的微生物,穿上手术袍后,再用外科洗手消*液对手部进行消*。手术开始后,橡胶材质的手术手套一戴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摘下手套,医生们的双手已经被捂得发白,上面还密布着一层白色的滑石粉。由于滑石粉常年的浸染,记者看到的是一双掌纹深嵌,异常粗糙,泛着异常白色的一双手。
9:40李医生手部消*后双手抱拳进入手术室,以避免再碰触任何东西。空荡的手术室楼道,让人有种莫名的压抑感。李医生清楚的记得,当年是在哪间手术室成功分离了一对罕见的腹壁相连手术难度极大的连体婴,出于人道主义李医生还联系了德国的医生,将一个分离以后生命垂危的孩子用民用航班独自带到德国救治,可是回国后患者家属却由于家境困难无法给予相应的持续治疗,李医生帮着照顾了这个孩子三年。
9:55麻醉医生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后,手术正式开始,4名医生和台上护士在无影灯下进行手术,对于医生们来说,每一场手术都是一次与死神的较量。李医生的第一助手是位一线医生,昨晚的急诊让他几乎没睡,然而接踵而来的手术让他忘记了困倦,他说很多一线医生都是这样,好在年轻还扛得住。这位医生已经连续半个月都没有回过家,前几天爷爷过世也没能回老家见爷爷生前最后一面,医院值班。
10:40李医生从患者体内切除出病理标本,并根据术中所见决定改变原先的手术计划,他疾步走到手术洽谈室,告知病患家属手术计划有变,征询病人家属意见并签字。他无奈说道:没办法,现在医患关系紧张,这样做是为了确保万一出现医医院和医生。归根究底还是医患之间的互不信任,所以现在对患者任何有创伤的诊疗措施都必须家属签字才能进行。这也导致了临床中有时因为无法及时签字耽误了病患的最佳救治时间。
13:20身体前倾,双腿微微分开,低头目不转睛的直视,双臂前伸,肩膀端起…这样的姿势,李医生经常一天要持续七八个小时,对于神经外科手术、骨科手术、器官移植手术等多种大型复杂手术的医生来说十几个小时的手术更是家常便饭。肩周炎,静脉曲张,视力的下降是工作带来的必然伤害。李医生坦言,外科医生也是人,站久了也会累,只是手术时一直精神高度集中,往往手术结束后,才发现双腿都已经站麻了。
13:40一上午做了三台手术,李医生走出手术室时早已过了饭点,边走边活动着僵硬的脖颈,开始狼吞虎咽的吃午饭,笔者笑说是不是饿昏了,他说,这个点吃饭算正常,如果遇到大手术,一做十几个小时,医生是不可能轮流吃饭的,而且紧张的手术让医生们根本想不起来吃饭、喝水,甚至上厕所。
14:00李医生笑说,这个角落是他专属的,有时候趁患者麻醉间隙,在这个角落稍微休息一会儿。下午还有5台手术等着他。李医生已经年近花甲,身体虽然还算硬朗但有时候一天手术下来,站太久脚肿的跟馒头一样。笔者一上午的拍摄过程站了两三个小时后,就感觉膝盖僵直,即便穿着手术室专用大拖鞋,也抵不住脚掌的疼痛。
15:00下午的其中一名手术患者,是个11岁的小男孩。小儿外科手术与成年人手术不同的是,需要更为细致的操作和照顾孩子心理情绪的耐心。很多孩子一进手术室就开始嚎啕大哭,李医生经常会在孩子推进手术室时逗孩子开心,安抚孩子的情绪,他说,当医生情商和怜悯之心远比智商重要,临床经验可以积累,学术研究可以后天努力,但怜悯之心和情商是培养不出来的。
19:40手术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又到了晚饭时间,李医生说再坚持一会就结束了。从早晨7医院到晚上8医院,总计13个小时,这就是一个已然誉满全国的三线医生的一天,超负荷的工作给医生带来的是生活质量的下降,就像一台不断轮转的机器,耗损的非常严重。
22:30另一间手术室心脑血管手术仍在紧张的进行中,手术时间显示这台手术已经做了7个多小时,而且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结束,近年来,医生猝死的新闻多发,正是因为高强度的工作负荷,持续的过度精神紧张,造成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职业。
年7月16日8:00医院已是门庭若市,很多不懂网上预约挂号的患者和家属更是6点就来排队挂号。医院年门诊量多人次、年住院病人近人次、年手术量多台。
8:10今天是李医生排班看专家门诊的日子,当笔者8:00医院时,李医生已经从手术室做完两台手术回到办公室,正在给年轻医生们分析病例,当笔者问到是否会让自己的孩子从医时,李医生苦笑着摇头:这条路太苦太累,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和我一样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家人,社会地位也不像国外那么受人尊重。据统计有78.01%的医生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学医、从医。我国已经出现“医不过二代”的现象。
办公室随处可见堆积如山的病例,医生们说光每天签字就要签几百次。实习医生们说起八年的学医生涯,除了苦还是苦,并且在以后的从医生涯中还要持续的学下去考下去。据统计有66%的医科生是在实习期间放弃了从医的想法。几名实习医生这样总结:学医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这过程中也会有成就感满足感,但与这艰辛比起来,最终被收入与付出严重不符、职业荣誉感降低、现状与心理期待值落差大以及人身安全等问题所打败。
8:30李医生急匆匆赶到门诊部,开始按挂号顺序进行看诊,他今天有76个挂号病患,蜂拥而上的病患和家属不顾护士一再劝阻,将诊室挤得水泄不通。在这间没有窗户的诊室里,中央空调被“人气”中和得感觉不到凉意,即使架起了小风扇,还是让人闷热难忍。李医生安抚大家的情绪,让家属去门外等分诊护士叫号。李医生告诉笔者,即便我再压缩自己的时间分配给每个人的也还是只有那么几分钟,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
10:20李医生正在检查病患的肛门,很多常人觉得恶心的事情,医生却是无法避免的,听一位一线医生说,一次李医生正在查看患者伤口的愈合情况,却冷不防被患者不可控地尿了一脸,类似这样的事情常有发生。整整两天,采访李医生的过程基本都是在吃饭的间隙或者在走路的途中进行的,只有中午有时间坐下来和我们谈不到半小时又有事情处理,对于如此快节奏的工作方式笔者表示很不适应,他笑说,我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13:30此时应是医护人员的午休时间,一名护士正在治疗室清点药品,几百种药品每一班的护士每天都要点一遍。她说,基本中午是没有午休的,要帮病人换药,病人还会随时呼唤。一名急诊科的护士告诉笔者,急诊科护士有50人左右,年一年时间内,救护车出诊人次,静脉输液人次,肌肉注射人次,抽血人次,清创人次次,留院观察人次,而这些都是由这50名护士完成的。
23:08医院楼道,两名住院医生正在病房门外观察病患的情况,80年出生的住院女医生早已过了最佳生育年龄,由于老公也是总住院医生,医院的时间比家里多好几倍,更别说生孩子了。前段时间自己做手术只休息了两个星期,身体还没恢复又回到了第一线,她开玩笑说,总住院医院的医生,也有一点好处,两个医护人员的婚姻,基本只要一张单人床就够了,也没有别的娱乐活动,省钱省空间啊!
00:15这个狭小拥挤的房间是住院一线医生晚上休息的地方,累瘫在床上的是昨夜有急诊一夜没合眼的住院医生,手机放在枕边,住院医生必须24小时待命,一有急诊10分钟内必须赶到,所以他们都不脱衣服睡觉,以便有急诊时最快速的冲出去。据统计,医生是离婚率最高的职业之一。年轻一线医生为了从医,错过结婚生子的最佳年龄、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可是最辛苦的这个阶段价值却很低,收入也并不高。
00:40护士站的病房传呼灯亮了起来,值夜班的护士立即赶到病房查看病患,一位老护士长说,很多人觉得护士的职业很轻松,就是打打针喂喂药,事实上抽血、输液、止血、测体征、插胃管、导尿、观察病人情况、清理呕吐物、甚至擦拭身体和处理大小便等等,都是护士需要做的事情,护士是和病患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受气最多的也是护士,经常会遇到病患对护士大呼小叫甚至辱骂厮打,我们不需要病患感恩,只是希望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周末上午李医生因医院,看见小男孩孤零零在楼道里玩耍,便走了过去。李医生从医三十余载,曾代表中国在美、德、等国从医或交流教学,曾成功分离8例连体婴而声名在外,也曾在省*协大会上做出深化医疗改革的发言,现在仍是手术、科研、教学、行*连轴转,周六、日基本都在开会中度过。于他而言,医学是他半生的事业和理想,如今他获得了很多的赞誉,他却说,可是我算不上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偏见下的守与望
6月22医院两名医生在经历了32小时的超长手术之后,这两名年轻的医生直接瘫坐在地上,几秒之后便相继躺了下去。图片迅速传播。一时间,网上对医生赞誉有加。
然而笔者来到福建省医院采访,接受采访的医生、护士,无一不对《32小时》的爆红表示淡然:“十几二十小时手术,这对我们是常有的事,没有什么好采访的。”
他们不解于这些突如其来的赞誉,如同不解于眼下硬如坚冰的医患隔膜。
“我们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坏,也不用给我们的正常工作加这么多高尚的形容词。”被采访的医护人员大都表达这样的意思。一名长期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长说:“我们的工作就是救活别人、养活自己。仅此而已。”
近年来,伤医杀医事件频发,几乎所有被采访的医护人员当被问到“医患纠纷”这个敏感字眼时都表现得讳莫如深,曾经在一项调查中基本上每位医生都遇到过医患纠纷。轻则挨谴责怒骂,彼此不欢而散;重则患者告上法院,甚至医生遭受暴力伤害。
当笔者提出是否可以采访医护人员家属时,所有的医生都表示不愿意,他们害怕万一遇到医患纠纷时,会殃及家人。甚至听一名耳鼻喉科的医生说,看诊时,他从不允许病人在他身后,因为他不知道病患什么时候会袭击他,自从去年那件耳鼻喉科医生被杀事件后,现在科室的医生桌上都会准备一瓶防狼喷雾。因为这并不是个例!
在越来越多人们的印象中,医生的形象从未像今天这样歧义横生。但很少有人确切知道医生这个职业的辛劳与风险。有项调查得出结论:“如今医生已经成了世界上最不健康的人群。在高负荷高强度的工作条件下,他们死得比大部分人都要早,比其他人更容易自杀,更容易患上心脏病和胃溃疡,比其他人群更需要有心理咨询,比他们的同时代人更容易酗酒和吸*。他们的婚姻维持时间不长,是生活质量很低的一项职业。”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问医生们如何看待紧张的医患关系,他们几乎给出了一样的答案:麻木了。在数十年的从医经历中,很多医生在残酷的现实中渐渐磨灭了当初从医的憧憬和热情,他们无奈的说,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是错。当笔者问了好几个医生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他们想了很久给出的回答更是让我不知如何接话:工作中难忘的事情很多,除此之外没有难忘的事情,本来休息时间就很少,几乎都用来补眠,没有时间去做难忘的事情。
不论投之以毁或誉,我们也许从未真正了解过这群医护人员,我们的隔膜,难道真的只是医技专业方面的鸿沟?
六问医与患的隔阂
如何看待患者所说的“看病贵,一个感冒就要好几百,医生太黑了”
其实医生除了基本工资赚的只是诊疗费那几块钱,堪称全球最便宜。我国以药医院的昂贵设备和器材,开发新药付出的巨大成本等等都附加在药品上。患者认为虚高的药费、检查费、材料费的制定其实与医生并没有利益关系。
如何看待患者眼中的“看病难,排队几个小时,看病几分钟。”
归根究底还是医疗体系的问题,人们医院挤,导致了医生超负荷工作,门诊每日看近百名患者,医生工作时长远远超过法律规定,并且没有相应补偿。只能在对患者负责的前提下与患者快速交流。
如何回应“医生工资那么高,辛苦一点是理所应当的”这样的舆论
医生的专业严格培训需要长达10几年,并且在工作后仍要持续学习和通过各种考试,而且关乎生命,在医疗操作中感染疾病的几率也远远大于其他职业,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医生都是高收入群体。而中国医生的工资已然是世界医生薪资排名中的倒数。
通常状况下,患者家属认为“医院接收了这个病人,医院和治疗的医生全权负责”,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一位有近十年临床经验的一线医生说: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我份内之事,我必然会尽力救治患者,但不能保证全部达到你所想的效果,毕竟医学本身就是一门并不完美的学科,还有很多现有医学无法解决的难题,我需要的是你的信任,而不是在我没能达到你所想的效果之时对我谩骂侮辱。
如何回应“病人无钱买药性命攸关,医生毫无医德见死不救”这样的社会舆论
众所周知,医院分工严格,医生只是大体系中的一个小分子,医院,甚至连药房都使唤不了,而让医生背负人道主义这样的骂名显然有失公正。
是什么让医生和患者成为了对立的双方
我们往往简化为医生和病人两个人之间的事,而忘记了医患身处的医疗环境。患者能看见的只是医生,医生是代表医疗露脸和外界面对面的那个人。但不应将患者对医学、医疗、保险体系的不满和怨愤,统统转嫁到医生身上。
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敌人应该是疾病而不是彼此。医患之间的不信任,不仅导致很多患者得不到良好治疗,也使医生心力交瘁。患者将信将疑,就诊时体验差,医生也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去取得患者信任,同时还要花很多精力去保护自己。这其实是一种双输的局面。
结语:医患关系的紧张,有人认为,是由于现在医务人员的医德缺失。可是作为患者的一方,对于当下不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否就没了责任?有些患者缺乏医学知识甚至胡搅蛮缠的现状背后,隐藏的问题恰恰是患者方的道德缺失。一味要求医生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医德修养,患者却做出失德行为,不做任何约束,这样的医患关系很难得到彻底改善。
站在医护人员的角度,以“患者至上”为原则,顾忌患者感受,倾听患者意见,维护患者利益,毕竟患者不仅承受着身体的病痛折磨,以及精神和物质的多重压力。而站在患者的角度,也应该体谅医护人员的辛劳,应该多些对医护人员的尊重与理解,少些猜忌和苛责。
或许,看待医患的关系,应从人性和职业责任入手,医生应遵守《准则》,坚持对职业使命的遵从和对生命的尊重;而患者应对医生职业保持应有的理解,对医疗手段的局限性给予足够的认识和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生讲医德,患者讲道德,方能谈得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