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梁缘)近日,沈阳市一家母婴护理中心14名新生儿集中感染病*性肺炎事件,将“月子中心”这一专注产后母婴护理康复的照护机构推到风口浪尖。
借“二胎”*策东风,近年来各地月子中心不断涌现。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家母婴护理企业,仅年新注册企业就达家。然而,价高质低、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等问题使其一直饱受诟病。
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医疗中心主任、北京城市发展院副院长柳自强指出,月子中心乱象是被“惯出来的”。目前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监管缺失且职能部门职责划分不清、责任不明是导致其乱象的根本原因。
监管空白致护理事故纠纷频发
“母婴护理,应是健康、安全、幸福三元素最集中体现的一个地方。然而,目前存在问题主要是需求和供给的严重不匹配。”柳自强说,作为陪伴新生命最初成长的地方,月子中心被新生儿父母给予了极高的期待,然而现在母婴护理机构不仅无法实现消费者的期待,甚至可以用混乱来形容。
健康时报记者梳理裁判文书网发现,仅年发布的涉及母婴中心、月子中心的纠纷案件达件,其中,服务合同纠纷82件,劳动纠纷次30件,健康权、生命权、身体纠纷权14件。
曾有媒体报道,部分月子中心为了减少成本,存在临时聘请家*公司月嫂或者普通家*人员充当专业护理人员的现象,甚至有月子中心因为护理人员的不专业,导致半个月大的婴儿出现肛周红肿并隐瞒病情导致婴儿肛周脓肿并手术,或用酒精给宝宝做口腔护理、导致宝宝咽喉化脓的案例,而与此相关的服务合同纠纷、人身损害纠纷也尤其凸显。
年9月1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母婴保健服务场所通用要求》正式实施。自此,月子中心机构有了“国标”。然而,《要求》只是一种自愿标准,任何单位都有权决定是否采用,且违反这类标准也不承担经济或法律方面的责任。
在这样的条件下,母婴护理中心与普通的商业机构一样,在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后就能开门营业。母婴护理中心所服务项目又比较广,涉及住宿、餐饮、卫生、康复、生活料理等多方面,面临不同服务项目由不同部门监管的问题。职能部门职责划分不清、责任不明。
柳自强指出,母婴护理行业乱象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机构自身的风控和质量管理体系非常薄弱,没有建立起标准化的、统一的护理规范。“医院,医院对护理有个统一的医学规范,但月子中心或母音护理机构没有这样一个统一规范的护理体系。这个环节是缺失的。”此外,对人员、建筑、环境、卫生等也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处于监管空白地带。
应设监管清单,行业自律亟待加强
早在年11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委员会及专家委员会组织发布了《产后母婴康复机构行业管理与服务指南》,但该指南只是行业自律的一个规则,不是法律,也不是部门规章,约束力有限。
柳自强强调,母婴护理行业亟待建立一个完善、高效、依法从严的一个监管体系。“比如护理机构应去市场监督部门依法登记,因为母婴护理,特别是月子中心涉及到以卫生健康为核心服务的管理,应该在卫生健康监督部门进行备案和承诺制度,进行统一监管。”
“中国母婴行业的自律性还不够,应建立起自己的行业协会,承担好行业的社会责任,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柳自强举例,比如在监管过程中,应该设立监管清单,比如哪些内容应该监管,对于监管的事项应明确,对监管的依据也应公示,对措施和流程应该全流程的进行监督,对质量安全从业人员运营管理也要进行全方位进行监督。
针对母婴护理行业的未来发展,柳自强认为需进一步扩大妇婴护理服务的消费共给,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并着眼于以下三点:促进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特色鲜明的妇婴护理机构创新发展;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以名护名院为依托的知名护理集团和连锁机构;实施积极应对人口优生优护的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和创新中国母婴护理事业和产业发展。
选好月子中心,做到三点
如何选择一家好的月子中心或母婴护理机构,要认准三点:
其一,看资质、看证件、看护理体系,包括市场监督部门取得的经营资质,注册许可,人员资质、医疗安全、护理服务、管理制度、场所设置、卫生环境等。在人员资质方面,比如要看月嫂的证件,必须要有身份证、健康证,还有人社部门颁发的育婴证。
其二,实地考察多家月子中心。不仅要从环境、价格、具体服务等方面比较,还要多从细节进行考量,比如厨房是否公开透明化、管理制度是否严格、能否提供月子餐的试吃,甚至包括消防通道的情况等。
其三,看清合同各项条款。在签订合同时,要留意部分增值条款,比如产后身体调理等。进行产后身体调理,必须弄清月子中心有无资质,即必须取得医疗执业许可证,否则,就有可能涉及非法行医。如果万一出现问题,产妇健康很难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