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任何品种的鸡都具有感染性,以2~3周龄以内雏鸡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为最高,呈流行性。随着日龄的增加,鸡的抵抗力也增强。成年鸡感染常呈慢性或隐性经过。病鸡与带菌鸡是主要的传染源,某些有易感性的飞禽如麻雀、鸽等传播本病也不能忽视。携带病原的种鸡经蛋垂直传播,病鸡与健康鸡接触、交配等也可水平传播此病。被污染的垫料、饲料、饮水以及用具等通过消化道传播。饲养管理不良,育雏舍温忽高忽低和饲料质量差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
1、雏鸡:本病潜伏期4~5天,故出壳后感染的雏鸡,多在孵出后几天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7~10天后雏鸡群内病雏逐渐增多,在第二、三周达高峰。发病雏鸡呈最急性者,无症状迅速死亡。稍缓者表现精神委顿,绒毛松乱,两翼下垂,缩头颈,闭眼昏睡,不愿走动,拥挤在一起。病初食欲减少,而后停食,多数出现软嗉症状。同时腹泻,排稀薄如栅糊状粪便,肛门周围绒毛被粪便污染,有的粪便干结后封住肛门周围,影响排粪。由于肛门周围炎症引起疼痛,故常发出尖锐的叫声,最后因呼吸困难及心力衰竭而死。有的病雏出现眼盲,或关节肿胀、跛行。病程短的为1天,一般为4~7天,20天以上的雏鸡病程较长。3周龄以上发病的极少死亡。耐过鸡生长发育不良,成为慢性患鸡或带菌鸡。
2、育成鸡:该病多发生于40~80日龄的鸡,发病多受应激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卫生条件恶劣,饲养管理粗放,气候突变,饲料突然改变或品质低下等。本病发生突然,全群鸡只食欲、精神尚可,总见鸡群中不断出现精神、食欲差和下痢的鸡只,常突然死亡。死亡不见高峰而是每天都有鸡只死亡,数量不一。该病病程较长,可拖延20~30天,死亡率可达10%~20%。
3、成年鸡:成年鸡白痢多呈慢性经过或隐性感染。一般不见明显的临床症状,当鸡群感染比较严重时,可明显影响产蛋量,产蛋高峰不高,维持时间亦短,死淘率增高。有的鸡表现鸡冠萎缩,有的鸡开产时鸡冠发育尚好,以后则表现出鸡冠逐渐变小,发绀。病鸡有时下痢。仔细观察鸡群可发现有的鸡寡产或根本不产蛋。极少数病鸡表现精神委顿,头翅下垂,腹泻,排白色稀粪,产卵停止。有的感染鸡因卵*囊炎引起腹膜炎,腹膜增生而呈“垂腹”现象,有时成年鸡可呈急性发病。
三、病理变化
1、雏鸡:雏鸡肝脏充血、肿大,有条纹状出血,胆囊扩张,充满胆汁;卵*吸收不良,其内容物呈淡*色奶油样或干酪样;脾脏肿大而质脆;肾充血或贫血,肾小管和输尿管扩张,充满尿酸盐;盲肠部膨大,其内容物有干酪样物阻塞;在肺、肝或心肌上有灰*色或灰白色坏死点或小结节,这种病灶是白痢特征性病变。
2、成年鸡:成年母鸡病变主要在卵巢,原来呈圆球形的卵泡皱缩,形状不整齐,呈金*色或褐色,无光泽;内容物如浓稠油脂状,有的卵泡变得坚实,有的卵泡破裂,卵*流入腹腔,引起广泛的腹膜炎,腹腔器官粘连。心脏变化稍轻,但常有心包炎,其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有关。轻者只见心包膜透明度较差,含有微混的心包液。重者心包膜变厚而不透明,逐渐粘连,心包液显著增多,在腹腔脂肪中或肌胃及肠壁上有时发现琥珀色干酪样小囊包。成年公鸡的病变,常局限于睾丸及输精管。睾丸极度萎缩,同时出现小脓肿。输精管管腔增大,充满稠密的均质渗出物。
四、诊断
根据3周龄以下的雏鸡,下白色痢,死亡率高,肝脾肿大,肝有特殊条纹的变化,肺、肝、心肌或肠道上有坏死点和结节;成年母鸡卵泡皱缩,形状不整齐,呈金*色或褐色,无光泽;不难作出诊断。但只有在鸡白痢沙门菌分离和鉴定之后,才能作出对鸡白痢的确切诊断。
五、防治
净化种鸡群,建立无鸡白痢的健康种鸡群。种鸡场应定期进行鸡白痢检疫,发现病鸡及时淘汰。种蛋入孵前用甲醛气体熏蒸消*,孵化机在应用之前,要用甲醛气体熏蒸消*。雏鸡出壳后用福尔马林14毫升/米,高锰酸钾7克/米,在出雏器中熏蒸15分钟。
育雏早期可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在雏鸡出壳后至5日龄每升饮水添加新霉素或新型喹诺酮类药物50毫克,在鸡白痢易感日龄期间,饮水中添加抗菌药物。加强育雏饲养管理卫生,鸡舍及一切用具要注意经常清洁消*。育雏舍及运动场保持清洁干燥,料槽及饮水器每天清洗一次,并防止被鸡粪污染。育雏舍温度维持恒定,采取高温育雏,并注意通风换气,避免过于拥挤。
鸡白痢在放养鸡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有些种鸡场未做过鸡白痢净化,雏鸡阳性率较高,同时放养鸡场育雏条件较差,温度忽高忽低,卫生条件差,均易诱发本病的发生。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