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明明就是大便有点异常,怎么就成了直肠肿瘤呢?
这是很多患者因大便习惯紊乱就诊,被确诊为直肠癌之后,内心最大的疑问!
临床上将直肠、结肠的癌变统称为大肠癌,它原本属于一种老年性癌症,和年龄增长有密切关联。不过,近些年大肠癌也呈现出了逐渐年轻化的趋势,且我国大肠癌患病率也在不断生长。仅年的数据调查就表明,当年新增大肠癌患者达到了43.2万人,其中以直肠癌变最为多见。
那么问题来了,直肠癌为什么会影响大便习惯,这种症状表现是什么呢?
首先,“直肠”是大肠的终末端,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储存粪便、产生便意和排出大便。而直肠癌就是出现在上皮组织内的恶性肿瘤,在癌细胞不断增殖的过程中,小癌肿也在渐渐生长。同时,癌细胞还会向着周围组织浸润、随着淋巴或血液循环转移;
当癌肿生长到一定地步后,肿瘤既会造成肠道空间狭窄,又会刺激肠道黏膜功能紊乱、菌群失衡,继而出现大便习惯改变。这包括了一天内有多次大便、每次大便有里急后重感、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等。如果近期大便习惯突然紊乱、持续两星期以上、用药后都没有好转,这就可能是直肠已经癌变的信号。
除了大便习惯紊乱之外,以下两个大便异常,也是直肠癌的典型表现:
1、血便:
在所有类型的肠道、肛周疾病中,大便带血的情况并不罕见,比如痔疮就会导致便血出现。但是,由痔疮引发的便血,一般都出现在大便过程中或大便过后,患者可有滴状鲜血、喷射样鲜血出现。
肠癌诱发的出血发生在肠道内部,在患者排出粪便时,应该是血液和大便混合在一起的状态,且血液呈现出了暗红、深红色,甚至是会变成黑色、果冻色,部分肠癌在便血的同时,还会有粘液、脓液等物质参杂;
2、大便形状变化:
和结肠癌比起来,直肠癌更容易改变大便形状,患者除了在排便时有难排出、里急后重感之外,大便形状也会发生明显改变,比如扁条样、小细条状的大便、大便一侧有凹陷或者是新鲜血痕等,都可能出现在肠癌病程中。这是因为直肠负责了大便排出工作,癌肿生长到一定地步后,自然会对粪便造成挤压,导致大便形状发生异常变化。
就目前临床的技术而言,发现直肠癌主要有两种办法:
第一为肛门指检,这是直肠癌检查中最为简单、省钱省时的方式,它可以发现80%的早期直肠癌变。
第二类则是肠镜筛查,它能弥补指检无法发现高位直肠癌的空缺,早期癌变的发现率高达95%以上!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40-50岁是直肠癌的高发年龄段。除此外,有肠癌或肠道息肉家族史、有息肉病史、常年肥胖、饮食不健康、有慢性肠道炎症的朋友,也属于直肠癌的高危人群,除了要密切注意身体变化外,定期体检也很有必要。